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热门关键词: 压力变送器 多功能电力仪表 信号隔离器 流量计 电动执行器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北斗卫星侦察监视功能让二炮初具反介入威慑力

来源:未知   发布日期:2012-12-20 21:03    查看次数:
经过5年布局,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现已达成阶段性目标。随着“中国版GPS”逐步覆盖全球,中国军队的海外行动将获得来自太空的坚实保障。

  冷战结束后,航天技术依然倍受大国重视,成为改变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态势的催化剂,深深地影响了军队的作战方式,甚至成为决定战争走势的关键。近年来,在推进载人航天计划之外,中国自主构建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鉴于卫星导航技术明显的军事色彩,“北斗”系统的成形,被解读为中国军队实现“全球到达”雄心的表现。

  从无到有,开辟“天疆”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概念发轫于 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与苏联分别发展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起初都瞄准军用领域,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初露身手。它不仅能够密切配合各类军事任务(从监视、侦察到引导精确打击),甚至创造出新的武器种类,因强大威力而被归入“新军事革命”范畴。

  中国从事航天研究40余年,但相比美苏两强,迟至21世纪初才开始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事业,从中国政府2000年发布的《航天白皮书》(2006年、2011年分别公布了第二版和第三版),能大致分析归纳出其“航天战略三步走”的轮廓。就卫星定位技术而言,2000~2003年,中国先后发射三颗第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因技术未臻成熟,覆盖范围有限,定位精度不高,尤其不适合高速移动的用户。2004年,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启动,目标之一就是在2012年左右完成新一代“北斗”(“北斗-2”)系统的初步实用化。

  2007年4月14日,第二代“北斗”在茫茫太空布下首颗“棋子”。经过两年的技术验证,2009年4月15日,第二颗导航卫星、即“北斗-2”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成功,“北斗-2”自此进入部署实施阶段。2011年4月10日,第八颗卫星入轨,标志着该系统形成由三颗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和三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3+3”星座构型,具备向中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能力。是年12月27日,“北斗”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系统开始试运行,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免费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部就班,再次进入密集部署期。10月25日,随着第16颗卫星成功升空,年内所有发射任务如期完成。至此,该系统空间段由五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五颗中轨道卫星组成星座,标志着中国全面完成区域导航系统建设,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地区的定位能力。同时,定位精度从25米提高到10米左右。根据中国官方报道,“北斗-2”导航系统现已转入建设和应用并举的新阶段。

  从整个进度来看,“北斗-2”遵循“先区域,后全球”的规划原则,预计到2020年前完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定位系统架构。一些海外军事观察家推测,中国不只着重于“北斗”的定位功能,其他诸如侦察监视、指挥、协助攻击等“纯军用”能力也在开发过程中。

  一箭双星,省钱省时

  从构建区域导航能力到具备全球导航能力,无疑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首先要满足中国广大的国内需求。就军事领域而言,导航卫星让战场更透明,令解放军具备“千里眼”与“顺风耳”;通过发射卫星,也能让攸关中国二炮战略导弹威力的火箭技术更趋成熟。

  从运用范围与定位精度上看,“北斗-2”导航系统初期偏重人口稠密度高及海陆空航线密集的区域,直到2012年2月25日第11颗卫星进入轨道,包括西藏、新疆在内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才得到完全覆盖——这颗卫星不光提供针对偏远地区的定位服务,还因卫星总数增加,同步提升了整个导航系统的完善性以及经数据比对实现的高精确度。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射卫星莫过于最繁琐复杂,最需要高精度运算的工作,何况它也是个耗资不菲的烧钱大户。为尽早完成“天网”,中国试图找出一种可以省钱省力的途径,于是在2012年4月30日凌晨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将第12颗与第13颗“北斗-2”卫星同时送出大气层,这也是中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过去,中国过去曾以类似方式发射过大、小各一颗卫星,这次发射的突破在于两颗卫星规格完全一致,对卫星和火箭的分离时间有严格限制,对发射场的环境要求更高。为此,负责发射的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在接受记者受访时强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两颗“北斗-2”导航卫星,对改善和提高该系统覆盖区域的定位精度意义重大。据信,这次发射不仅显示中国已充分掌握“一箭双星”能力,也令其对加快“北斗-2”卫星组网进程,并在2020年前完成终极目标有了更多把握。

  另一方面,中国要如期完成“北斗-2”工程的阶段性目标,火箭的改进必不可少。“长征三号乙”是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也是发射高轨道卫星的主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设计师姜杰受访时表示,为满足“一箭双星”的需求,“长征三号乙”火箭进行了许多改进,包括双星串联外支撑技术、双星发射轨道设计技术、双星轨道分离技术、中圆轨道发射技术等六项新技术,整体上还有26项适应新型态任务的状态变化而进行的微调,包括整流罩设计、火箭总体设计、双星分离系统设计、发射轨道设计……等等。

  “天网”自陆向海延伸

  中国在传统上属于大陆型国家,随着国力的成长,在21世纪正大步迈向海洋时代。无论是从地缘战略或是从经济发展来看,要满足安全方面的需要,中国势必要面临掌握“身”处何处之挑战。香港《亚太防务》杂志认为,这个“身”字蕴涵着双重意味:

  首先,中国过去和未来都不会放弃对陆权的追逐,掌握涉及周边邻国的战略利益为重中之重,具体反映为中国关切中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经济和政局变化;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无疑强化了在确保疆域、军事斗争准备、经济发展方面的技术保障。

  再者,中国深知,发展“蓝水海军”不可或缺的除了先进舰艇,更重要的是苍穹之上的“眼睛”,以便与美国的GPS抗衡。“北斗”系列卫星的发展,为中国海军提供了更大的“行动自由”,也让二炮(装备东风-21反舰弹道导弹)初具“反介入”威慑能力。

  至于“北斗”系统今后的发展,《亚太防务》杂志认为看点将更多。2011年2月,参与亚丁湾护航的“徐州”号护卫舰驶抵利比亚近海撤侨,反映出中国海军在空天力量的保障下有能力跨洲际行动,一旦“北斗-2”形成全球覆盖,解放军远程战力势必再上台阶。

  另外,中国三大卫星发射场(酒泉、太原、西昌)的卫星发射计划现已近乎饱和,而且服务的还有外国客户,由此不难理解中国《航天白皮书》提出的愿景之一,即将卫星发射能力作为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工具。为此,相关报道指出,中国还将更多地采用“一箭双星”的方式,执行包括中圆轨道(MEO)卫星星座组网在内的太空探索活动。

  2007年,中国政府批准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新航天发射场。媒体称,新发射场将利用纬度低的优势,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延长卫星寿命并提高效费比。该发射场已于2009年9月破土动工,预计2013年启用,承担包括“北斗”系统后续卫星在内的航天发射任务。这将是有助于中国加速组建“天军”,夺取“制天权”的又一招战略布局。

此文关键词
相关资讯
关于松野 | 压力传感器 | 电动执行器 | 多功能仪表 | 综合保护装置 | 客户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松野电气
地址:武汉东西湖区革新大道586号万安国际企业中心1号楼8楼
办公电话:027-83388763、83388762、83264532、传真:027-832645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ICP备07012951号-1 Power by DedeCms
松野电气QQ联系方式 松野电气QQ联系方式 松野电气QQ联系方式
copyright@2012 武汉松野电气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网勃科技